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是用于记录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信息的官方文件,其核心结构包含以下关键内容:
一、基本信息模块
报告人信息 - 报告人姓名、性别、联系方式、职务等。
- 医疗机构名称、经营企业信息(如适用)。
患者信息
-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体重、家族药品不良反应史。
- 病历号/门诊号、既往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原患疾病等。
二、药品相关信息
药品基本信息
- 国际非专利名、通用名称(含剂型)、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生产厂家。
- 进货渠道、生产日期、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用药原因等。
药品包装信息
- 剂型(如注射剂、口服药)、规格、包装批号等。
三、不良反应详细记录
不良反应分类
- 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消化系统反应(如腹泻、呕吐)、心血管反应(如血压升高)、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嗜睡)等。
- 过敏反应需单独标注,包括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
发生时间与表现
- 具体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症状表现(如体温变化、体征异常)。
- 临床检验结果(如血象、生化指标)。
处理措施与结果
- 立即停药、对症治疗(如抗过敏、补液)等处理措施。
- 患者转归(康复、好转、死亡)及后遗症情况。
四、关联性评价
肯定/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未评价: 根据用药与不良反应的时间关系、反应类型及医学判断进行评估。 其他关联因素
五、其他重要信息
国内外类似反应:是否在文献或临床中报道过类似不良反应。
后续管理:患者停药后是否复发,再次使用可疑药品的反应。
填写注意事项
准确性:
确保药品名称、剂量、用药时间等信息与病历一致。
完整性:
所有必填项需完整填写,如未使用药物需注明“未使用”。
时效性:
及时报告,尤其对于严重或死亡病例需在24小时内提交。
通过规范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有助于药品监管部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公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