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目标
知识与意识:
让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标准及分类方法,树立环保意识。
行为习惯:
通过实践养成垃圾分类的自觉行为,形成从源头分类的习惯。
资源利用:
推广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培养幼儿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组织架构
成立以园长为组长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园长(全面负责)
副组长:常务副园长、安全主任、保教主任(分工协作)
成员:各班级级长、后勤教师及环保小卫士(具体落实工作)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1-2周)
全员培训:
召开教职工大会,学习垃圾分类政策及园内实施方案。
环境营造:
在园内设置“垃圾王国”“清洁城堡”等主题区域,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垃圾桶标识及视频资料进行宣传。
主题活动:
开展“垃圾分类小卫士”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及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分类垃圾桶),激发幼儿兴趣。
(二)知识普及阶段(2-3周)
分类知识教学:
通过PPT、动画视频等形式,向幼儿介绍可回收垃圾(如纸张、塑料)、不可回收垃圾(如玻璃、金属)、厨余垃圾等分类标准。
标志认知:
教授幼儿识别不同垃圾类别的标志(如三色垃圾桶、回收标志等),并引导他们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
互动体验:
组织“垃圾分类大挑战”游戏,设置分类投放站点,让幼儿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三)习惯养成阶段(3-6周)
源头分类:
要求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家长需配合监督。
监督与激励:
建立垃圾分类监督机制,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对未达要求的班级进行提醒。
延伸活动:
开展“环保小卫士”家庭竞赛,鼓励幼儿将垃圾分类习惯带回家,形成家园共育氛围。
四、保障措施
制度保障:
制定《幼儿园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及奖惩机制。
资源投入:
配备分类垃圾桶、宣传资料及活动道具,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定期评估:
通过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定期评估垃圾分类效果,及时调整实施方案。
通过以上步骤,幼儿园可系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帮助幼儿建立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创建绿色校园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