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是规范地名管理、传承文化的重要举措,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清理范围与重点
居民区、大型建筑物、道路、街巷 重点清理存在“大、洋、怪、重”等问题的名称,例如“宇宙城”“中央首府”等刻意夸大的名称,以及“帕提欧公馆”等外语译写地名。
公共标志与证照
包括地名标志牌、道路交通标志的更换,以及身份证、不动产登记等证照上地名地址信息的同步更新。
二、规范标准
避免刻意夸大
地名应与地理实体实际规模相符,如将小面积居民区命名为“广场”可能误导公众。
减少崇洋媚外
严格限制使用“皇家骑士酒店”“维也纳国际酒店”等带有外国词汇的地名,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
规范使用外语词
优先采用中文译写形式,如将“8哩岛”改为“八里岛”。
防止重名同音
同一区域内避免出现多个相似名称,如“金科世界城”与“欧洲花园”。
三、实施步骤
排查与公示
通过普查和部门联合排查,建立不规范地名台账,并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专家论证与决策
组织专家对清理方案进行论证,审慎制定整治清单,避免随意扩大范围。
信息更新与维护
更换公共标志牌、更新证照信息,并在房地产广告、互联网地图等载体同步规范使用标准地名。
四、注意事项
依法依规操作: 需严格遵循《地名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保障公众知情权。 文化保护
技术支撑:依托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通过以上措施,旨在提升地名文化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和公民权益,同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