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时间:2025-03-30 20:56:17 计算机

医共体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但当前仍面临多方面挑战。结合权威资料,主要问题及建议如下:

一、运行机制方面

管理机制不完善

医共体内单位编制缺口较大,重大资金使用主体和监管责任不明确,导致“虹吸现象”突出,乡镇卫生院业务萎缩。

分级诊疗机制薄弱

基层首诊比例低,约40%疾病仍选择大医院,分级诊疗体系不健全,患者转诊意愿强烈。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人才短缺

乡镇卫生院仅19%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医类专技人员匮乏,村卫生室普遍存在老龄化、人员流失等问题。

人才培养机制不足

总院对基层的传帮带作用弱,专业技术人员常驻基层时间短,难以形成长效帮扶机制。

三、信息化水平

信息共享不畅

县域内医疗机构未实现信息互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薄弱,制约了远程医疗和全流程管理。

数字化应用不足

“互联网+医疗”作用未充分发挥,智慧医疗和数字健康服务覆盖面有限。

四、医保支付与资源整合

医保支付方式单一

基药采购平台药品种类差异大,难以实现统一采购和配送,影响成本控制和用药一致性。

资源下沉不均衡

优质医疗资源向大医院集中,县级医院向基层下沉力度不足,导致基层诊疗能力薄弱。

建议措施

完善运行机制

加大政府投入,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明确医共体各层级职责,建立“虹吸现象”防控机制。

强化人才支撑

通过职称晋升、薪酬激励、人事编制倾斜等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建立总院与分院定期互派专家机制。

提升信息化能力

推广全流程电子化诊疗,建立县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远程会诊,降低运营成本。

优化医保支付

推广按病种付费、区域总额预算制,激活医保杠杆作用,引导合理就医,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加强部门联动

建立卫健、财政、医保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医共体建设与信息化、人才培养同步推进。

通过以上措施,可逐步解决医共体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首诊落实、医保支付科学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