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摩擦始于2018年,美国以“贸易逆差过大”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随后采取反制措施,双方贸易摩擦逐渐升级。截至2023年,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商品价值已超过5500亿美元,中国也对美国商品加征了约1850亿美元的关税。
贸易摩擦的背景
贸易逆差问题:
美国认为中国对美出口远大于进口,导致贸易逆差过大,例如2022年中美贸易逆差达到3829亿美元。
科技竞争:
美国担心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如5G、人工智能)的崛起威胁其全球领先地位。
产业政策分歧:
美国批评中国的产业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不公平,认为中国通过补贴和限制外资获取竞争优势。
中方的立场
平等对话:
中方强调,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单方面加征关税,而是进行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对话。
原则共识:
两国元首在1月17日的通话中已达成原则共识,双方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合作。
互利共赢:
中方始终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分歧,实现互利共赢。
始终如一的立场:
商务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对中美经贸磋商问题的立场是始终如一的,付出的努力和诚心也是始终如一的,但任何谈判和磋商都必须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
未来走势
作为一个跑了30年国际新闻的老记者,认为贸易摩擦短期内可能会有反复,但长远看,理性合作才符合双方利益。正如一位在世贸组织工作的朋友所说:“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单边主义都是不现实的。”
白皮书内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9月24日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旨在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阐明中国对中美经贸摩擦的政策立场,推动问题合理解决。白皮书指出,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不同,存在经贸摩擦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管控分歧。长期以来,两国政府本着平等、理性、相向而行的原则,先后建立了中美商贸联委会、战略经济对话、战略与经济对话、全面经济对话等沟通协调机制,双方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保障了中美经贸关系在近40年时间里克服各种障碍,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
结论
中美经贸摩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贸易逆差、科技竞争和产业政策等多个方面。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平等对话和谈判解决分歧,实现互利共赢。未来,理性合作才是符合双方利益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