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存储器的分层结构从顶至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寄存器
位于CPU内部,用于存储指令和临时数据。
访问速度非常快,与CPU速度相同,没有时延。
容量非常有限,通常32位CPU配备的寄存器容量为32×32位,64位CPU则为64×64位,一般小于1KB。
寄存器必须通过软件自行管理。
高速缓存
位于CPU和主存储器之间,用于改善主存储器与CPU的速度匹配问题。
包括L1、L2、L3等缓存,容量比寄存器大但比主存储器小。
L1缓存通常每个CPU独占,L3缓存为全部CPU共享,L2缓存根据架构设计可能是独享或共享。
主存储器
也称为随机访问存储器(RAM),是与CPU直接交换数据的内部存储器。
可以随时读写(刷新时除外),速度较快,通常用于存储操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的临时数据。
主存储器通常由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构成,容量较大,通过总线与CPU连接。
辅助存储器
用于长期存储数据和程序,例如硬盘驱动器、光盘和固态硬盘(SSD)。
容量大,但存取速度较慢。
计算机通常先把辅存中要读的东西放到主存后处理,然后依据情况是否写回。
这种分层次的结构旨在在速度、容量和成本之间寻找平衡。通过这种设计,计算机系统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和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