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在计算机中的储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采样:
将连续的模拟声音信号在时间轴上离散化,形成一系列离散的样本。这个过程需要确定采样频率和采样周期,采样频率是采样周期的倒数。
量化:
将每个采样点的幅度值映射到最接近的数字,通常是0或1。这个过程将连续的幅度轴数字化,决定了音频的精度。量化等级越高,表示音频质量越好,但所需存储空间也越大。
编码:
将量化后的数字数据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存储和处理的格式,例如,将数据压缩成MP3、AAC等格式。编码过程可以是有损的(如MP3)或无损的(如FLAC)。
存储:
经过采样、量化和编码后的音频数据以二进制格式存储在计算机的内存或硬盘中。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包括WAV、MP3、FLAC等。
文件格式:
音频数据被封装成特定的文件格式,这些格式不仅包含音频数据本身,还可能包含元数据和其他信息(如封面图片等)。
存储载体:
音频数据可以存储在不同的存储载体上,如固态硬盘、闪存盘、CD、DVD等。
总结起来,声音在计算机中的储存是一个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压缩编码的过程,最终存储为二进制文件。这个过程涉及多个技术细节,包括采样频率、量化等级、编码格式等,同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存储载体和文件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