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一般是指 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一种法典。民法典通常通过条文的方式,使用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种法律行为以及身份行为。有的民法典还会斟酌采用习惯法作为补充规范的方式,大多数规定是通过当事人间私法自治的方式来弥补各种法规的不足。
民法典有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之分。形式意义上的民法,仅指系统编纂的民法典;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是指一切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它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民法典的意义在于:
1. 它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民事立法的全面总结,是对我国立法经验的系统梳理,同时也是对我国民事司法工作的全面检验。
2.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在民事立法方面已经走出了探索阶段,正准备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法律规范。
3. 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立法背景和立法导向发生重大变化。
4. 它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