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人识别码

时间:2025-03-30 17:25:31 计算机

纳税人识别码是用于识别纳税人身份的法定代码,其具体定义和构成如下:

一、基本定义

纳税人识别码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等在税务登记时取得的唯一代码,用于税务机关办理税务业务及信息共享。该代码由字符组成,长度为15位、18位或20位,具体形式因纳税人类型而异。

二、代码构成

组织机构代码(15位)

- 由国家技术监督部门编制的9位代码组成,其中包含:

- 前6位:行政区划码(6位)

- 中间2位:经济性质代码

- 后2位:行业代码

- 例如:1234560012345(前6位为区划代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8位)

- 自2015年10月1日起,新登记注册的纳税人统一使用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替代原15位代码。

- 结构为:

- 前6位:登记管理部门代码

- 中间2位:机构类别代码

- 第3-8位:行政区划代码

- 第9-17位:主体识别码(17位)

- 第18位:校验码

特殊类型代码

- 个体工商户:使用18位身份证号码(15位身份证+2位顺序码)

- 外籍人员:国别+护照号码

- 临时纳税人:由税务机关临时赋予的代码

三、主要作用

税务管理:

作为税务机关识别纳税人身份的核心依据,用于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等

信息共享:实现税务数据与其他部门(如工商、银行)的信息对接

信用管理: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关联,反映纳税信用等级

四、查询方式

通过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或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

部分地区支持通过税务机关官网输入税号+验证码查询

五、注意事项

代码具有唯一性和终身性,与身份证号码类似,仅用于税务领域

若需变更代码,需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三证合一”变更登记

以上内容综合了税务登记、信用管理及政策调整等多方面规定,确保纳税人识别码的规范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