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垃圾处理现状可概括为以下特点:
一、处理能力与效率
处理能力持续提升 截至2023年末,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114.44万吨/日,同比增长3.15%。其中,焚烧处理能力占比75.30%,较2022年提升至79.86%。焚烧设施处理能力达58万吨/日,较2015年增长51万吨/日,年均复合增长率3.70%。
无害化处理率接近100%
2022年全国无害化处理率达99.9%,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99.98%,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二、处理结构优化
焚烧比例显著增加: 原生垃圾填埋占比从2015年的51%降至2022年的24.4%,焚烧成为主流处理方式。 资源化利用探索
三、政策与市场环境
政策推动作用 国家出台《“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等政策,推动垃圾分类、焚烧设施建设和资源化利用。
市场快速发展
2023年垃圾焚烧项目总投资超287.7亿,年均新增处理能力超33540吨/日,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四、区域差异与挑战
一线城市先行: 上海、深圳等城市垃圾分类利用率达37.5%-5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基层处理能力不足
技术瓶颈与公众参与:焚烧技术需突破能耗高、二次污染等问题,垃圾分类需强化源头分类意识。
五、未来趋势
技术升级:推广高温燃烧、气化、生物降解等先进技术,降低污染并提高资源化效率。
智能化管理: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实现垃圾处理全流程智能化监控。
循环经济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协同发展。
当前我国垃圾处理已形成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格局,但需持续优化技术、完善政策、提升公众参与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