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思想是 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以“阴阳五行”为其核心内容,强调阴阳是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规律。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认为阴阳是事物内部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宇宙中的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他也是创始人之一,他发展了原始的阴阳五行之说。阴阳家的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阴阳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阴阳说”和“五行说”。阴阳说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明、水火、温凉等运动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是抽象的概念,而非具体事物,它们代表了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阴)和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阳)。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
阴阳家思想不仅是一种哲学范畴,也是古人对自然现象成因及其变化法则的解释。阴阳与五行在早期各自为说,但到了战国时代,这两种观念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在汉代总结先秦学术的源流时,由于这一家思想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所以称为“阴阳家”。
阴阳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提出“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强调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敬畏。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还对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律学和医药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