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两种基本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
定义: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实现方式: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日长度(例如从8小时延长到10小时),或者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劳动强度(例如增加工人的劳动压力和工作频率),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进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特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这种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较为普遍。
相对剩余价值
定义: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实现方式:资本家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手段,缩短生产工资的等价物的时间,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例如,原来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4小时。由于技术进步,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同样多的维持生活所需物品的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4小时减少到3小时,工作日仍为8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间就变为5小时。
特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起主要作用的剥削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能够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但需要不断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升。
总结: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两种基本形式。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来实现,而相对剩余价值则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