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格式具有严格的结构规范,主要包含以下六个部分,需根据收信人与写信人的关系选择合适称谓和套语:
一、提称语
位于信件开头,用于表明身份与尊敬对象,需根据与收信人的关系选择特定称谓: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台启、大鉴、惠鉴、台右
晚辈:如晤、如面、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二、启辞或思慕语
书信开头白,可包含寒暄、问候或说明写信目的,属于正文的一部分。
三、正文
书信主体部分,需注意:
分段规范:
每段前空二字,内容分述不同事项(如问候、事务说明等)
地位与格式:
收信人姓名顶格,发信人署名位于下方二分之一处
四、祝颂语
位于正文末尾,表达对收信人的祝福或敬意,如:
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
同事:专颂台安
一般:此致敬礼、敬颂钧安
五、署名
在正文右下方签署姓名,熟识者可仅写名字,不必写姓
六、日期
部分书信会在末尾标注日期,格式多样,如“元和五年正月二十日”
示例(给长辈):
```
尊前:
寒暄语
事由说明
祝福语
此致 敬礼
署名
日期
```
注意事项:
格式演变:
现代书信已简化为“称呼+正文+祝颂语+署名”,但传统格式仍被保留
谦敬原则:
对长辈宜用“尊前”“道鉴”等敬称,平辈可用“台右”“惠鉴”
特殊场景:
紧急信件可用“草草不尽”“专颂台安”等套语
通过规范格式与称谓使用,古代书信既体现礼仪,又传递情感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