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地点位于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以下是战役的详细解析:
一、战争背景
战略争夺核心 上党郡(含十七座城池)的战略位置对秦国统一六国至关重要。秦昭襄王采纳范雎“远交近攻”策略,先攻韩国,切断其上党与本土联系,上党郡守冯亭被迫献郡赵国,直接引发秦赵冲突。
赵国决策失误
赵孝成王接受上党后,因惧怕秦军且内部主张速战速决,违背廉颇的坚守策略,改用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为主将。
二、战争经过
初期僵持
廉颇率军驻守长平,采取坚守战术,双方形成长期对峙。赵军因后勤补给不足和内部矛盾逐渐失去优势。
反间计与换帅
秦昭襄王派白起替代王龁,白起采用诱敌深入战术,佯装败退引诱赵军追击,切断其粮道。赵括率军追击后陷入包围,最终粮草耗尽。
惨烈结局
赵括被俘后自杀,赵军40余万士兵被坑杀,酿成“血流漂橹”的惨案。秦军随后俘获赵括遗体,用头枕阵劝降剩余赵军。
三、结果与影响
赵国衰落
此战赵军元气大伤,短期内丧失与秦国抗衡能力,成为战国七雄中衰落最快的国家。
秦国统一加速
长平之战是秦统一进程中的关键节点,直接摧毁了赵国的军事抵抗能力,为后续灭韩、魏、楚奠定基础。
军事史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彻底的歼灭战,长平之战开创了战国军事战略的新范式,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四、历史评价
赵括: 因“纸上谈兵”成为负面典型。 白起
范雎:远交近攻战略奠定秦国统一基础。
长平之战不仅是战国格局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至今仍被学术界广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