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称为“仲秋”,而“中秋节”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节的普及始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中秋节的另一个通俗说法是它与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节也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在南北朝时期,中秋节逐渐发展成为民间传统节日,人们开始举行家庭聚餐、赏月、赏菊等活动。到了唐代,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宫廷节日,并开始与诗词相结合。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包括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这些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不仅汉族过中秋节,壮、傣、黎等少数民族也欢度这个佳节,还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重视,是全球华人共同享受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