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在细胞或组织样本中定位特定核酸序列。以下是其核心步骤的详细说明:
一、样品制备
固定与包埋 - 细胞或组织样本需用固定液(如FAA)固定,以保持形态和核酸结构。
- 固定后通过脱水、透明、浸蜡等步骤包埋,最终形成石蜡块,用于切片。
切片与展片
- 石蜡块经切片机切片,厚度通常为5-10μm。
- 切片后通过展片技术(如低温粘片)固定于载玻片上。
二、探针制备
设计互补探针
- 根据目标序列设计DNA或RNA探针,长度通常为200-1000bp。
- 探针需标记荧光素(如FITC)、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或同位素(如³H)。
探针标记
- 将探针与转录缓冲液、核苷酸等混合,加热至85℃变性后冷却至室温。
- 可加入RNA酶抑制剂防止降解。
三、杂交反应
样本与探针结合
- 将标记探针与固定样本在适宜温度(如37℃)下孵育,通常需30分钟。
- 低温(如4℃)可延长结合稳定性。
封闭非目标区域
- 用缓冲液(如SSC)封闭样本表面,防止探针非特异性结合。
四、信号检测与图像分析
荧光显微镜观察
- 对荧光标记的探针,使用荧光显微镜检测信号分布和强度。
- 可通过多通道成像分析多个探针。
酶联信号检测
- 酶标记探针通过底物显色反应(如辣根过氧化物酶产生紫色产物)可视化。
五、其他注意事项
样本选择: 需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细胞或组织类型。 探针优化
设备要求:需荧光显微镜或酶联设备支持。
以上步骤为原位杂交的基本流程,具体细节可能因实验需求(如检测基因组、转录组或蛋白质)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