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重要食品,其起源可追溯至多个历史阶段,不同说法反映了其文化内涵的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后的梳理:
一、最早起源说
商周时期雏形 有记载太史文仲将糖分入面饼作为军粮,这被视为月饼的雏形,但此时尚未形成固定名称。
汉代胡饼的诞生
张骞出使西域后,将胡桃仁等坚果加入面饼,制成圆形饼类,称为“胡饼”,作为祭月供品。
二、名称与象征的演变
唐代“胡饼”更名为“月饼”
- 杨贵妃说: 唐玄宗与杨贵妃中秋赏月时,杨贵妃嫌“胡饼”名称不佳,因其圆形与满月相似,遂改称“月饼”,并流传为佳话。 - 唐太宗说
北宋宫廷与民间差异 北宋时月饼成为宫廷贡品,称“宫饼”,未普及至民间。
三、中秋节习俗的融合
南宋普及与象征意义
南宋时期月饼开始进入民间,与中秋拜月、祈求丰收的习俗结合,逐渐成为全民共享的节日食品。
元朝的传播与创新
元朝末年,朱元璋利用月饼传递起义信息,将纸条藏入馅料,这种做法被后世称为“月饼起义”,也促使月饼在民间的普及。
四、文化内涵的升华
团圆与丰收的象征: 月饼圆润的造型与中秋团圆的意境高度契合,逐渐成为表达家庭团聚、生活美满的载体。 地域特色的发展
综上,月饼的起源可概括为: 起源于汉代的胡饼,因杨贵妃更名为月饼,唐代定型,北宋宫廷化,南宋普及至民间,元朝传播创新,明清时期工艺成熟并形成文化符号。其核心价值始终与“团圆”“丰收”等传统理念紧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