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出自哪次战役

时间:2025-03-31 12:14:40 计算机

十面埋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术案例,具体指 楚汉战争中的垓下之战(公元前202年)。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战役背景

时间与地点

垓下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2年,地点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的垓下(沱河北岸)。

主要参战方

楚方由西楚霸王项羽领导,汉方由汉王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诸侯军共同作战。

二、十面埋伏的战术运用

兵力布局

韩信采用“十面埋伏”阵法,将汉军分成多路,从四面八方围困楚军,形成合围态势。实际兵力分布并非真有十个方向,而是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兵力组合实现包围。

心理战术

汉军夜间奏响楚地歌谣,制造楚军误判,使其以为汉军已攻占故里,士气崩溃。

决战过程

楚军粮草断绝、士气低落后,项羽率残余部队突围失败,最终自刎于乌江。

三、历史意义

战术创新:

十面埋伏开创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被后世军事家广泛研究。

文化影响:不仅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节点,也被改编为琵琶曲《十面埋伏》,成为中华文化符号。

综上,十面埋伏是楚汉战争中以精妙战术和心理战著称的垓下之战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