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一种心理学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1967年通过动物实验提出。它指的是个体在经历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对改变现状感到无望的心理状态。
核心特点
消极归因:
个体将失败归因于自身无法改变的内部因素(如“我天生无能”),而非外部环境或暂时性因素。
动力丧失:
个体在面对问题时缺乏自信和动力,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
行为退缩:
例如,在学习上,一旦碰到困难,他们可能就会选择逃避,放弃挑战,放弃寻求可能的解决方式。
实验证据
塞利格曼的实验中,狗在经历多次电击却无论如何都无法逃避后,表现出一种放弃挣扎、被动接受电击的行为,即便后来有机会逃离,也不再尝试。这种现象被命名为“习得性无助”。
影响
习得性无助对个体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会导致个体在面对问题时缺乏自信和动力,还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下的个体,可能会变得消极、抑郁,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应对策略
认知重构:
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思维模式是改变的第一步。
寻求支持:
与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士交流,获取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设定小目标:
通过实现小目标逐步恢复自信和动力。
培养乐观态度:
学会看到问题的积极一面,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了解其成因和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和克服这种状态,重拾希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