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是中国近代桥梁工程领域的奠基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既以卓越的工程成就闻名,又以复杂的人生经历引发共鸣。以下是其主要事迹的梳理:
一、早年经历与造桥梦想
童年创伤与职业启蒙 1896年出生于江苏昆山,10岁目睹文德桥坍塌惨案,数千人丧生,此事件成为其造桥梦想的起点。此后,他长期观察桥梁结构,通过阅读大量书籍积累知识。
求学与科研成就
1911年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学习桥梁专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卡耐基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提出“茅氏定律”,获“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二、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
技术难题与历史使命
1933年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面临江潮、流沙等复杂地质条件。他创新采用射水法、沉箱法等施工技术,克服了外国专家的质疑。
民族象征与精神意义
1937年大桥建成通车,是中国首座自主设计的现代化桥梁,被誉为“民族自强象征”。但1937年12月因日寇轰炸被迫炸毁,茅以升悲痛题词“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三、爱国情怀与晚年经历
拒绝美国优厚条件
茅以升在博士毕业后放弃美国优越条件回国,坚持“科学无祖国,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投身国内建设。
参与新中国建设
抗战胜利后,参与上海解放筹备工作,后拒绝担任国民党政府要职,投身民主运动。1949年上海解放后,曾任上海市秘书长,但因胃病拒任,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四、学术贡献与荣誉
主持修建多座桥梁,包括武汉长江大桥等;
提出“茅氏定律”,开创桥梁工程新理论;
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五、家庭与争议
两任妻子均早逝,子女对其工程成就有复杂情感;
晚年生活孤独,1996年逝世时年仅89岁,无子女送终。
总结:
茅以升以桥梁为人生追求,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结合。其事迹体现了中国工程师群体在动荡年代的担当,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