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债转股的法律规定,综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实务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本法律定义与法律依据
法律定义 债转股指债权人将其依法享有的对公司债权转为股权,增加公司注册资本的行为。 但需注意,债权需满足可评估、可转让等条件。
法律依据
- 《公司法》: 第27条规定股东可用非货币财产出资,但债权属于合同权利,需通过特定程序转为股权。 - 《民法典》
二、法定程序与要求
协议与决议 债权人与公司需达成书面协议,经股东会决议通过。 若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符合其特殊监管要求。
债权合法性审查
债权需真实、合法,虚构债权会导致协议无效。 需提供借款合同、交易凭证等材料证明债权来源。
资本维持原则
债转股不得违反公司资本充实原则,需评估债权价值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三、法律风险与防范
比例合理性
债转股比例不当可能损害原股东利益,引发诉讼风险。 通常建议保持原有股权结构稳定。
债务清偿风险
若未清偿全部债务,债务人仍需承担剩余债务。 建议在债转股前进行债务清算。
特殊场景
- 破产重整: 需符合《企业破产法》条件,通过法院批准实施。 - 政策性债转股
四、其他注意事项
股权性质差异:债权为契约性权利,股权为非契约性权利,权利行使范围不同。- 公司治理影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为股东后通常不参与经营,仅参与重大决策。
以上规定综合了《公司法》《民法典》及司法实践,需根据具体场景设计合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