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需结合课程定位、目标、内容结构及实施原则等多方面因素,具体要求如下:
一、课程定位
非学术性:
以兴趣性、实践性为主,强调过程而非结果,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
学科拓展或综合实践:
分为学科拓展型(基于国家课程二次开发)和综合实践型(自主设计),前者需结合课程标准,后者更注重跨学科融合。
二、基本特征
主体性:
教师主导课程开发,学生主导课程实施,强调师生互动。
综合性:
整合课程目标、资源、内容及评价方式,体现跨学科特点。
开放性:
开发过程、内容、评价及教学方法均保持开放,鼓励创新。
差异性:
适应社区、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差异,支持个性化学习。
生成性:
以学生自主探索为核心,通过问题解决促进知识建构。
三、内容要求
结构框架:
包含课程说明、学习指导、知识系统、方法系统及训练系统,需明确各部分逻辑关系。
知识选择:
围绕核心素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注重知识代表性、趣味性及实践性,避免单纯灌输。
呈现方式:
采用图文结合、案例分析等多样化形式,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四、编写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实用性:
内容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设计、案例及练习题。
创新性:
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
规范性:
文字表述准确,排版规范,引用他人内容需注明出处,避免侵权。
五、实施建议
课程开发流程:
明确需求分析、目标设定、内容设计、教材编写、试教评估等环节,形成闭环。
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及评价能力。
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社区等,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以上要求,校本课程教材应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校特色,并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