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以月圆象征团圆,寄托思念与祈愿丰收。以下是主要习俗的详细介绍:
一、核心习俗
赏月 赏月是中秋核心活动,家人团聚时摆上月饼、水果,共同欣赏圆月,寓意团圆与思念。古代文人以赏月寄情,宋代形成以赏月为中心的民俗节日。
吃月饼
月饼象征团圆,有多种口味(如莲蓉、五仁、豆沙),家人互赠表达祝福,部分地区(如福建厦门)有博饼习俗。
祭月(拜月)
古代帝王及贵族在月坛祭月,民间则通过设香案、摆水果(如西瓜切莲花形)祈求丰收与平安,明清后演变为普通民众的习俗。
二、特色活动
猜灯谜
赏月时猜灯谜,增加趣味性,常见于广东、福建等地,灯谜内容多与中秋主题相关。
舞火龙/舞草龙
广东广州、福建厦门等地有舞火龙习俗,象征驱邪避灾;福建部分区域有舞草龙的传统。
烧塔/燃灯
广东潮汕地区中秋夜烧塔(用碎瓦片砌成),塔高1-3米,顶端放燃料祈福;普通家庭则燃灯高挂,形成“树中秋”或“竖中秋”景观。
猜花灯/放天灯
部分地区将灯笼系于竹竿高挂,或放飞天灯,象征光明与希望。
三、地域差异
福建: 女子过中秋需行南浦桥祈长寿,建宁挂灯求子,上杭人拜月时请月姑。 广东
浙江:金华中秋前先拜天公,后赏月。
四、文化内涵
中秋习俗融合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与民间信仰,逐渐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表达思念、祈愿幸福的文化载体。
以上习俗展现了中秋节的多元性,既有集体活动(如赏月、吃月饼),也有家庭团聚的温馨场景,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