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中事后监管是指 在事情进行中或事情完成后,对某事项进行的监督管理。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事情进行中:
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过程中,监督部门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其合法性和可行性。
事情完成后:
在任务和事件完成后,仍会有监督管理,以确保事情的执行效果和合规性。
与事前审批相对应:
事中事后监管与事前审批形成对比,主要强调加强对企业运营环节的监管,放松企业投资的审批环节,取消和减少审批权,实现从“重审批,轻监管”到“宽准入、严监管”的转变。
多种监管形式:
事中事后监管包括制定相关制度、建立综合执法体系、综合评估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反垄断和安全审查机制、社会信用体系等。
大数据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事中事后监管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和监督,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
政府投资监管:
政府投资的事中事后监管对象包括直接投资项目,这类项目通常由财政全额承担,具体组织建设实施由政府有关机构负责。
业务办理过程:
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包括中间环节和办理后的后续监督管理过程,如银行贷款业务的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
综上所述,事中事后监管是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确保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合法性、有效性和透明度,同时推动政府治理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