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论断“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是货币理论中的经典命题,其内涵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自然属性与货币属性的区分 金银作为贵金属,其自然属性是稀缺性、延展性、耐腐蚀性等,这些特性使其适合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如货币)。然而,货币的本质是社会属性,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金银最初仅作为普通商品存在,并未被社会普遍接受为交换媒介。
历史发展过程
在人类社会早期,贝壳、牲畜等物品曾作为货币使用,金银的货币化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复杂化逐渐形成的。例如,贝壳因易分割、价值稳定被某些文明用作货币,但因其便携性不足,逐渐被金银取代。
二、货币天然是金银
自然属性与货币功能的契合
金银的物理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货币材料:
- 体积小、价值大: 少量金银即可满足大额交易需求,便于携带; - 质地均匀
- 持久耐用:不易腐蚀或磨损,适合作为长期储藏手段。
历史普遍性
几乎所有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都选择了金银作为货币,这表明金银具备超越时空的货币属性。例如,古埃及、希腊、中国等文明长期使用金银货币,验证了其作为货币的普遍适用性。
总结
马克思的论断揭示了货币属性与自然属性的辩证关系:
金银因自然属性成为货币的理想选择,但本身并非货币;
货币作为社会现象,其本质是商品交换的产物,而金银因独特属性固定地充当了这一角色。这一观点为理解货币演变提供了理论基础,也解释了为何金银在现代经济中仍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