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是指 在计算净利润时,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从利润总额中扣除后得到的数值。这一指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因为它排除了非经常性因素的影响,如政府补贴、资产处置收益等,这些因素可能具有偶发性或不经常性,对公司当前财务报表有显著但不常见的影响。
计算方法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扣非净利润 = 净利润 - 非经常性收益 + 非经常性支出
或者
扣非净利润 = 利润总额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 非经常性收益
其中,非经常性损益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处置长期资产产生的损益
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的税收返还、减免
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
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
短期投资损益(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有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获得的短期投资损益除外)
委托投资损益
扣除公司日常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其他各项营业外收入、支出
因不可抗力因素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以前年度已经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转回
债务重组损益
资产置换损益
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
重要性
这一指标对于投资者和分析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提供一个更为真实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的视角。通过比较不同期间的扣非净利润,可以更好地评估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业绩增长潜力。
实际应用
在上市公司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是投资者经常关注的财务指标之一。例如,弘信电子在2024年业绩预告中,预计报告期内归母净利润为4500万元至6750万元,而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4250万元至8500万元,这表明公司在报告期内虽然实现了总体盈利,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仍存在亏损。
综上所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是一个重要的财务指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对于投资者和分析师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