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作业的验收通常分为两个阶段:课堂验收和课下验收。
课堂验收
时间:第17周和第18周的上机时间。
目的:了解各个组员的工作任务和完成情况,第17周验收的小组会有一定额外的加分,第18周还无法验收的小组,原则上会安排一次额外的验收,但会有一定的扣分。
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收,每组大约15分钟。首先,本小组选一个同学在3分钟内向老师/助教演示程序功能,说明按照实验要求,哪些完成了,哪些没有完成,程序存在什么问题。然后,每个组员依次向验收的老师或助教说明自己负责完成的工作,老师会针对性进行提问,以检验工作量和完成情况。每个同学大约4分钟。
课下验收
目的:查看各小组的文档情况、程序结构、书写风格、程序功能等。
要求:需要各小组提交要求的文档和代码到课程网站。提交的内容包括:
概要设计文档
详细设计文档
测试用例
源代码(工程)
使用说明
小组分工说明
实验总结
若平时有周报和会议纪要,提交后会有额外加分。
提交内容:
源代码需要提交三个版本:第一版本(无动画)、第二版本(加上动画)、第三版本(链表实现,如果实现了的话)。
验收标准
文档齐全度:
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试用例提交占8分。
使用说明、个人心得等提交占2分。
设计报告评价:
设计报告的评价由验收专家根据报告和问答情况进行打分,评价标准和等级包括A(设计完美,不存在任何错误)、B(设计合理,需要进一步细化)、C(基本完成,需要修改和完善)、D(没有完成,存在较大错误)。
验收流程
课堂演示:
小组选一名同学在3分钟内演示程序功能,并说明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个人汇报:
每个组员依次向老师或助教汇报自己负责的工作,并接受针对性提问。
文档和代码提交:
各小组按照要求提交所有相关文档和代码到课程网站。
评价和反馈:
验收专家根据设计报告、电子文档、课堂表现和课下提交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成绩和反馈。
建议
充分准备:小组和个人应充分准备,确保在课堂演示和个人汇报中能够清晰、准确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
文档规范:提交的文档和代码应遵循规范的格式,便于验收专家进行评价。
及时沟通:如果在验收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与老师或助教沟通,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