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发展根据所采用的电子器件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代:
第一代计算机 (1946年-1958年):电子管时代:
计算机采用真空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主存储器使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和磁芯。外存储器则使用磁带。软件方面主要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应用领域集中在军事和科学计算上。这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但为后来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计算机(1958年-1964年):
晶体管时代: 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成为主要的逻辑元件,计算机体积缩小,功耗降低,速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代表机型有贝尔实验室的TRADIC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
(1965年-1971年):
集成电路时代: 计算机开始采用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MSI和SSI),主存储器仍然使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和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的速度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价格下降,产品开始走向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应用领域扩展到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第四代计算机
(1972年至今):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将CPU、存储器及I/O接口整合在一块芯片上。这一代计算机在储存容量、运算速度、可靠性和效能价格比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建议:了解计算机的代际划分有助于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每个时代的技术特点,对于学习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实践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