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发展通常根据其所采用的物理器件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四代: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年)
特点: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主存储器使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等,外存储器为磁带。软件方面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代表机型:IBM公司的IBM650。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
特点:逻辑元件改为晶体管,主存储器为磁芯,外存储器为磁盘。软件方面出现了批处理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
代表机型:控制数据公司(CDC)的大型计算机系统CDC6600。
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0年)
特点: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代表机型:IBM公司的IBM360。
第四代计算机(1970年至今)
特点: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代表机型:Intel 4004芯片(1984年问世,含有2300个晶体管)。
此外,如果按照微电子器件的发展来划分,计算机也可以分为以下五代: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9年)
特点:电子管计算机时代,运算速度慢,内存容量小,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代表机型:ENIAC。
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4年)
特点:晶体管计算机时代,体积缩小,功耗降低,运算速度加快,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开始使用。
代表机型:IBM650、CDC6600。
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5年)
特点: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体积进一步缩小,速度和可靠性提高,操作系统更加成熟。
代表机型:IBM360。
第四代计算机(1975-1990年)
特点: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性能大幅提升,应用领域扩展。
代表机型:Intel 4004。
第五代计算机(1990-2005年)
特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单片集成电路规模达100万个晶体管以上,超标量技术广泛应用。
代表机型:未明确指定具体机型,但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第六代计算机(2005年至今)
特点: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可以推测将涉及更高集成度、更低功耗和更强大计算能力的计算机系统。
代表机型:未明确指定具体机型,但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出现。
建议:
在讨论计算机发展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定义和划分标准来选择合适的代际划分。
对于计算机历史的研究,通常采用基于物理器件发展的划分方法;而在讨论当前技术趋势时,可以关注基于微电子器件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