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是 唐末时期一场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运动,发生在 乾符五年至中和四年,即公元875年至884年之间。这场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持续了十年,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的背景是唐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人民生活困苦。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但成年后屡试不第。他领导的起义军在他的领导下,一度攻入长安,推翻了腐朽的唐王朝,并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起义军在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逐渐扩大势力范围,攻占了多个城市。黄巢自称“大齐皇帝”,并在882年攻入唐朝的都城长安,标志着起义达到高潮。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经验和内部的分歧,政权并未稳固。最终,起义军在与唐军的战斗中失利,黄巢退出长安,起义失败。
黄巢起义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历史的进程和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