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一、 确定学生层次
1. 通过调查、询问、访谈、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划分。
2. 分层编组应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师生平等磋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实现动态分层。
二、 动态分层的目标要求
1. 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智力因素的差异,教学目标应适当有所不同。
2. 同一节课既要面向全体,又要个别兼顾,实现分而不散,合而不死。
3. 预习、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等环节应自然地融入,解决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动静支配问题。
4. 作业和测试也应该实现动态分层,巩固练习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的差异的矛盾,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三、 分层施教,共同提高
1. 在探究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优势,互补促进,共同提高。
2. 重视学生的共同目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
四、 多元化的辅导形式
1. 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使其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2. 对中等生采取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其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 对优等生则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
4. 在不同层次上,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提升的机会。
五、 考查和评价动态分层
1.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方式。
2. 对学习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应尽量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
六、 实施依据
1. 历史依据:本班在高二分科时,接受学校的统筹安排,兼顾上中下各种层次学生,实行“一块牌子,两个教室;一套班子,一种模式”的教学和管理方式。
2. 指导思想:给每一位同学创造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与机会,人人成才。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差异管理,分层教学。上段提升能力,下段夯实基础;上段“要吃饱”,下段“吃得了”。
七、 目标
1. 发展优等生:培养提高他们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2. 提高中等生:重点提高中等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促使其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 夯实学困生基础: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看到希望。
八、 实施步骤
1. 班级基本情况分析:了解班级中学生的性别、智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2. 分层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3. 动态管理: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分层以保证各个层次学生都拥有不绝的竞争力和不灭的进取心。
九、 评价与反馈
1.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可以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