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糕的来历

时间:2025-03-31 12:55:15 计算机

重阳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是重阳节的传统节令食品。重阳节的起源与天象崇拜有关,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在古代,人们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感谢天帝和祖先的恩德。《吕氏春秋·季秋纪》中就有相关记载。

重阳糕的制作原料主要是米粉、豆粉等,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常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重阳糕不仅是一种食品,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重阳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登高、观赏菊花、摆宴敬老、饮菊花酒等活动。

关于重阳糕的来历,还有一些传说和故事。一种传说是,古代有一个住在山脚下的农夫,在卜卦先生的建议下,于九月九日登高避灾。为了避免火灾,他们提前搬到山顶,结果火灾沿山脚蔓延而上,幸好他们住的地方没有太多的草木,才幸免于难。从此,人们在重阳节这天吃糕,以示登高消灾之意。

另一种传说是,重阳糕起源于汉代,最初的形式是“蓬饵”,即古代之糕。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

综合来看,重阳糕作为一种传统的节令食品,其来历与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密切相关,既有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寓意,也有登高避灾、祈求吉祥的民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