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分类

时间:2025-03-31 10:25:32 计算机

医疗器械分类主要依据风险程度、使用场景及对人体影响进行划分,具体分为三类:

一、第一类医疗器械(低风险)

风险特征:结构简单、使用安全,常规管理可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管理要求:仅需备案即可生产销售,适用于家庭、诊所和医院等场景。

常见示例:手术刀、手术钳、听诊器、血压计、纱布绷带、一次性无菌器械等。

二、第二类医疗器械(中度风险)

风险特征:需严格控制管理,存在一定使用风险,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管理要求:需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审批,生产企业需具备较高资质。

常见示例:心电图机、血糖仪、免疫分析仪、超声三维系统软件、植入式医疗器械(如心脏起搏器)等。

三、第三类医疗器械(高风险)

风险特征:风险程度高,需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管理要求:需进行严格注册审批,生产过程需符合高标准,上市后需持续监管。

常见示例:心脏起搏器、体外反搏装置、血管支架、微波手术刀、CT设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CT)等。

四、补充说明

分类判定依据 :结合预期目的、结构特征(有源/无源)、使用形式(侵入/非侵入)、使用状态(暂时/长期)及是否接触人体等因素综合判断。

特殊分类规则

- 多部件组合产品以风险最高部件分类;

- 可吸收器械、被人体吸收的器械按三类管理;

- 药械组合产品以作用为主的管理类别为准。

以上分类规则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确保医疗器械从研发到上市各环节的监管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