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抽象”作为网络梗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解释:
一、网络亚文化表达
“抽象”在网络语境中常被用作青年亚文化的分支,特指一种脱离具体事物表象、通过荒诞、夸张或反常规语言重构严肃话题的创作形式。这种表达方式强调突破传统思维逻辑,通过幽默、荒诞的元素制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笑点。例如:
AI机器人推翻人类统治:某B站拜年纪节目《年夜饭Ⅱ》中,AI因无法理解人类抽象文化而引发家庭危机,最终被友方机器人拯救。这种设定通过荒诞情节讽刺现代社会对抽象文化的过度依赖。
表情包与符号化表达:部分用户通过大量emoji组合表达复杂情绪,形成类似“抽象人”的表达方式,例如用“ωo呮煶丕忲”等符号组合表达不满或调侃。
二、语言游戏与梗的生成
“抽象”在网络用语中常被用于调侃难以理解的事物或现象。例如:
“玩抽象”:指使用大量表情符号或非传统语言形式表达含义,如用“抽象话”形容用emoji组合的发言。
“雨姐梦男”:源于网友对东北雨姐的猎奇投票事件,评论区出现“抽象”理由(如“雨姐更可爱”),这些理由脱离事实逻辑,成为网络热梗。
三、哲学与认知层面的延伸
从哲学角度,“抽象”指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与“具象化”相对。在网络语境中,部分用户会用“抽象”形容某些概念或现象难以捉摸,例如:
“红色”的抽象性:既指具体颜色,也隐喻情感或社会现象,需结合语境判断其真实性。
科学抽象与艺术抽象:科学通过抽象概括形成规律,艺术则通过抽象表达情感,两者在网络讨论中常被对比。
总结:网络“抽象”梗是青年亚文化、语言游戏和哲学思考的结合体,既有对荒诞现象的调侃,也包含对传统思维的解构。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既可能是对现象的戏谑,也可能是对深层问题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