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 姓卜,名商,字子夏,是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今河南省温县)人,也有魏人、卫人之说。他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以“文学”著称,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论语八佾》)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
子夏的学问和影响力不仅限于孔门弟子,他的思想和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以及“为官才能取信于民,才能为人民服务”的主张,对后世的儒家学者和政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子夏的一生,是不断追求学问和真理的一生,也是为后世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的一生。他的才华和贡献,使他成为了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和学说,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