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其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与象征意义 “处”表示终止、停止,“暑”指炎热,合起来即“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
《夏小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强调暑气终止的节点。
节气定位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位于立秋之后,三伏天结束,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二、气候与物候特征
气温变化
处暑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地面热量减少,气温逐渐下降,但此时天气仍可能较热,属于“暑退寒来”的过渡阶段。
具体表现为早晚凉爽,中午仍较炎热,形成“秋老虎”天气。
物候现象
- 自然现象: 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一候);天地间万物凋零,呈现肃杀之气(一候);黍、稷等农作物成熟(三候)。 - 农事活动
三、农事与生活意义
农业生产 处暑是重要的秋收节点,需防范高温对作物的影响,同时做好防虫、收割准备。
生活调整
气温变化提示人们调整衣物,早晚适当增减,预防感冒。此时早晚温差增大,需注意保暖。
四、时间与天文特征
公历日期: 通常出现在每年8月22日或23日,具体时间因太阳到达黄经150°的天文观测而略有差异。 太阳位置
综上,处暑不仅是气温变化的节点,更承载着农事活动与自然规律的交融,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节气精准的观察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