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和文学家,以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及推动洋务运动闻名,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早年经历与教育
出身背景 出生于湖南湘乡荷叶塘白杨坪地主家庭,祖辈以务农为主,父亲曾麟书为塾师。自幼接受传统教育,6岁入塾,8岁能诵读四书五经,14岁已熟读《周礼》《史记》。
仕途起步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积累政治经验。咸丰二年(1852年)因母丧在家,萌生组建地方团练的念头。
二、军事成就与湘军建设
创立湘军
咸丰三年(1853年)在湖南组建湘军,采用“严明纪律、奖勤罚懒”的训练方法,迅速成为对抗太平天国的主力军。
平定太平天国
1864年攻陷南京,结束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采取“以德服人”与“严刑峻法”并存的策略,但湘军残暴行径引发争议。
洋务运动先驱
太平天国失败后,推动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创办中国首艘轮船、建立兵工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并派遣留学生。
三、政治理念与改革
吏治整顿
主张“行政要得人”,主张任用德才兼备官员,严惩贪腐,倡导礼治与法治结合。
理财与经济
提出“酌盈剂虚”的理财原则,重视农业基础地位,主张通过整顿财政实现国家富强。
四、个人影响与争议
历史评价: 曾国藩是清代以文人身份封武侯的第一人,其“中兴”努力为晚清延续了统治基础,但军事手段的激进性也引发批评。 争议事件
五、身后影响
家族与学术: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其《曾文正公家书》成为传世经典,影响后世治学与家庭教育。
历史地位:与李鸿章、左宗棠等共同构成“晚清中兴”核心群体,其政治智慧与改革精神至今仍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