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工作原理

时间:2025-03-30 10:07:17 计算机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输入采样阶段

PLC在每个扫描周期的开始,会依次读取所有输入端子上的信号,并将其存入输入映像寄存器中。在这个阶段,无论输入信号如何变化,输入映像寄存器中的内容都不会改变,直到下一个扫描周期的输入采样阶段。

用户程序执行阶段

输入采样结束后,PLC转入用户程序执行阶段。在这个阶段,PLC程序执行总是按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地扫描用户程序(梯形图)。在扫描每一条梯形图时,先扫描梯形图左边的由各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并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对由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进行逻辑运算,然后根据逻辑运算的结果,刷新该逻辑线圈在系统RAM存储区中对应位的状态。

输出刷新阶段

当扫描用户程序结束后,PLC进入输出刷新阶段。在此期间,CPU按照I/O映象区内对应的状态和数据刷新所有的输出锁存电路,再经输出电路驱动相应的外设。这时,才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真正输出。

重要提示

PLC的扫描周期一般在几毫秒到几十毫秒,这个速度对于大多数工业过程来说都足够快了。

在用户程序执行过程中,只有输入点在I/O映象区内的状态和数据不会发生变化,而其他输出点和软设备(比如时间继电器触点)在I/O映象区或系统RAM存储区内的状态和数据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梯形图上面的触点会影响下面的触点,下面的触点只有到下一个扫描周期才会对上面的触点起作用。

通过这种循环扫描工作方式,PLC能够实现对工业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