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也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火锅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以下是几种较为可信的解释:
战国时期即有火锅
最早的火锅可以追溯到大约一万年前,那时候用的锅是体积非常大而且笨重的陶制大鼎,人们在鼎下生火,把以肉类为主的食物一起丢进鼎中,煮熟后食用,当时叫做“羹”,这就是火锅的雏形。
西汉时期
西汉海昏侯墓文物中出土了火锅实物,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元代
元代蒙古族人喜欢吃羊肉,为产生今天的火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传说,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蒙古军队需要快速地吃完饭,厨师就把羊肉切成小块掷进沸腾的锅里,从此这个世上就有了火锅。
宋代
到了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锅的记载,至明清时期火锅才开始兴盛起来,乾隆皇帝曾办过530桌宫廷火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到1550个。
仰韶文化时期
早在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就已经使用陶盆来烹煮各种食物,在其底部用柴火加热使陶盆中的食材成为熟食,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火锅雏形。
综合以上说法,火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形式可能是使用陶制大鼎煮食,后来逐渐演变为使用各种材质和形状的锅具。火锅在宋元时期开始广泛流行,并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火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