砾石是地质学中的一种重要沉积物,其定义和特性如下:
一、定义
砾石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天然粒状物质,其平均粒径通常大于2毫米。具体特征包括:
形成过程:
由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破碎后,经水流、冰川等外力搬运沉积形成;
粒径范围:
普遍认为粒径在2-64毫米之间,但部分资料将上限扩展至100毫米;
形态特征:
表面多为次圆状、椭圆形或无棱角,这是长期风化和水流磨蚀的结果。
二、分类
根据粒径大小,砾石可分为:
细砾:1-10毫米;
粗砾:10-100毫米;
巨砾:大于100毫米。
三、物理特性
比重:约1800千克/立方米;
硬度:摩氏3-7度,主要成分为石英岩、硅石等。
四、应用与意义
工程用途:
广泛用于道路铺设(全球砾石路总长超水泥/沥青路)、建筑搅拌、景观设计(如日式枯山水场景)等;
自然景观:
在山麓、河床等地形成独特地貌,部分砾石花园兼具生态与艺术价值。
五、相关概念
胶结成岩:砾石经化学或物理作用(如压实、胶结剂)形成砾岩或角砾岩;
对比概念:粒径≤2毫米为砂,>64毫米为巨石。
综上,砾石是自然环境中经多阶段地质作用形成的粗碎屑岩,兼具工程实用性与自然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