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分区是学术界评估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主流方法:
一、JCR分区(科睿唯安)
分区标准 根据期刊过去一年的影响因子(IF)进行排序,将SCI收录的期刊平均分为四个区:
- Q1(1区):
前25%的期刊
- Q2(2区):前25%-50%的期刊
- Q3(3区):前50%-75%的期刊
- Q4(4区):后25%的期刊
学科分类 JCR将所有期刊分为176个学科类别,每个类别再划分四个区,例如数学类、物理类等。
特点
- 分区较平均,同一期刊可能在不同分类中分属不同区(如JCR Q1的期刊在中科院可能为2区);
- 一区期刊数量极少,仅占学科总数的5%,但学术影响力最高。
二、中科院分区
分区标准
基于期刊过去三年的平均影响因子(3年平均IF),将SCI收录的期刊分为四个区:
- 1区: 前5%的期刊 - 2区
- 3区:前21%-50%的期刊
- 4区:后51%-100%的期刊
学科分类 中科院将JCR的13个大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分别进行划分,确保每个学科有独立的分区体系。
特点
- 采用3年平均IF而非单一年度IF,减少期刊波动的影响;
- 1区期刊数量较少,但学术认可度最高,常被列为“顶尖期刊”。
三、其他说明
分区差异: 同一期刊可能在不同分区中分属不同区,例如JCR Q1的期刊在中科院可能为2区; 应用场景
投稿建议:一区期刊难度最高,建议优先选择2区及以上期刊,但需结合学科领域和单位要求。
以上两种分区方法各有侧重,JCR更注重单年度影响力,中科院则综合考虑多年学术积累,科研人员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