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来历

时间:2025-03-29 06:20:19 计算机

压岁钱的来历可综合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说法:

一、驱邪避灾的传说

“祟”妖传说

据传古代有“祟”妖,每至除夕夜摸熟睡孩子的额头,使其发烧、变傻。一对老年夫妇为保护孩子,用红纸包八枚铜钱放在枕边,半夜“祟”来时铜钱发出金光,吓跑妖怪。此后村民效仿,形成用红纸包钱压祟的习俗,因“祟”与“岁”谐音,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八仙护佑传说

另一传说称八仙为护佑孩子,将八枚铜钱化作金光驱赶“祟”。人们为祈求庇佑,开始在除夕夜用红纸包钱放置于孩子枕边,此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二、历史演变

早期形式

压岁钱最早见于汉代,称为“压胜钱”“厌胜钱”,是铸有吉祥语(如“万岁千秋”)和图案(龙凤、龟蛇)的护身符,用于驱邪避灾,非流通货币。

与宫廷习俗的关联

唐朝时,宫廷嫔妃有掷钱游戏的风俗,杨贵妃生子后,唐玄宗赐洗儿钱以驱邪。北宋神宗时期,副宰相王韶之子南陔被劫时获赐金钱压惊,此事件推动压岁钱普及至民间。

功能演变

最初仅用于驱邪,后逐渐演变为表达对儿童健康平安的祝福,成为春节必备的传统礼物。

三、文化内涵

压岁钱作为民俗象征,承载着以下意义:

驱邪祈福:

通过压住“祟”或“年”,祈求孩子平安健康。

文化传承:与春节守岁、放鞭炮等习俗共同构成完整年俗体系。

象征性表达:钱币形态保留,寓意长命百岁、吉祥如意。

综上,压岁钱是历史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源于民间传说,又经宫廷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