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鬼节的由来可综合道教、佛教及儒家文化因素,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道教中元节的起源
地官信仰与赦罪日
道教以“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为核心神祇,其中地官主掌人间阴阳两界,负责赦罪与审判。农历七月十五被视为地官的诞辰(中元节),此时地官会开“鬼门关”放生孤魂野鬼,接受阳间祭祀。
祭祀与超度活动
民间通过烧纸钱、摆供品、诵经作法等方式祭奠祖先,同时超度无主孤魂,祈求庇佑与解脱。此习俗逐渐与儒家孝道思想融合,形成以祀鬼为中心的民俗活动。
二、佛教盂兰盆节的融入
目连救母传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目连为救母投胎转世,以盂兰盆供养僧众,使其母脱离饿鬼道。佛教以此故事创立“盂兰盆会”,时间定为农历七月十五。
与道教中元的融合
由于农历七月十五与道教中元节重合,佛教通过融入中国本土信仰(如孝道、祭祖),使“盂兰盆会”演变为兼具佛教教义与民间习俗的节日。
三、文化融合与民间演变
阴阳两教共同影响
鬼节既包含道教的地官赦罪,也包含佛教的盂兰盆超度,形成“道佛合流”的文化现象。例如,道教强调通过祭祀引导亡魂归位,佛教则侧重以慈悲救度。
地域性习俗差异
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南方部分地区因历史事件(如蒙古入侵)形成“七月十四”说,而中原及北方地区仍以“七月十五”为主流认知。
总结
7月15日鬼节是道教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融合的产物,既包含宗教信仰,也承载民间伦理。其核心在于通过祭祀与超度活动实现阴阳两界的沟通,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