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万字符(卍)是一个具有深厚象征意义的符号,它源自古印度,并在佛教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不同的解释。
来源与象征
万字符(卍)在古印度梵文中读作Srivatsalaksana,意为“胸部的吉祥标志”。
在佛教中,万字符象征着无上的神圣与美好,是佛三十二相之一,也是八十种好之一。
它被认为是佛祖的心印,代表着胜义无生和和谐永恒。
在佛教中的使用
万字符通常出现在佛像的胸部,被视为瑞祥相,可以涌出宝光。
在佛教建筑和艺术品中,万字符被广泛使用,以彰显神圣与庄严。
佛教徒在举行各种仪式和法术时,也会使用万字符,以祈求吉祥和福瑞。
在历史上的演变
万字符在中国历史上备受关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道教文化。
在南北朝时期,万字符成为佛教的一种象征,被用于佛教建筑和艺术品中。
唐代武则天时期,将此字定为汉字,读作“万”,意味着“吉祥万德之所集”。
不同解释与争议
万字符存在两种书写形式:右旋的“卐”和左旋的“卍”。
在佛教传统中,右旋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但纳粹党将右旋的“卐”字作为其党徽后,这一符号在后世被赋予了负面的含义。
大乘佛教逐渐只接受左旋的“卍”字作为万字符的代表。
在藏语中的称呼
在藏语中,万字符被称作“雍仲”,是雍仲本教的吉祥标志。
“雍”代表胜义无生和和谐永恒,“仲”代表世俗无灭之义。
综上所述,万字符(卍)在佛教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符号,象征着神圣、吉祥和美好。它不仅在佛教艺术和建筑中广泛使用,还在佛教仪式和法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存在不同的解释和争议,但万字符始终是佛教文化中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