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1887年9月12日—1939年1月17日),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逸谷,浙江吴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新文化运动核心倡导者之一。以下是其主要生平和成就的梳理:
一、早年经历与教育
出生与家庭背景 钱玄同出生于浙江吴兴(清湖州府归安县),是吴越武肃王钱镠的后代,父亲钱振常曾任官吏部主事。
留学日本与思想启蒙
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师从章太炎,接触文学音韵学,后加入同盟会。归国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核心贡献
文字改革倡导者
主张废除汉字,提倡以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替代传统文字。
1918年主导《新青年》白话文运动,发表《尝试集·序》等文章,主张“打倒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学术著作与理论
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等论文,系统阐述音韵学与文学改革理论。
三、争议与晚年
思想转变
五四运动后,钱玄同思想渐趋保守,1924年参与《语丝》创刊,主张尊古信古,与陈独秀、胡适等激进派产生分歧。
民族意识与晚年
抗日战争期间,钱玄同拒绝伪聘,恢复本名钱夏,以示民族气节。1939年因脑溢血病逝于北平德国医院。
四、其他身份与影响
教育事业: 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培养大批青年学者。 家庭生活
历史地位: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其文字改革理念对现代汉语发展影响深远。
钱玄同以激进的思想和务实的行动,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人物,其争议性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