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是一个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这个典故反映了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一性与差别性的关系。公孙龙认为,“白马”与“马”的区别在于颜色,而不是本质。他通过混淆个性与共性,夸大了白马的个性,而否定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从而进行诡辩。
具体故事如下:
公孙龙与关吏的辩论
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行。”公孙龙辩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说:“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一愣,但仍坚持说:“按照规定只要是赵国的马就不能入关,管你是白马还是黑马。”公孙龙微微一笑,道:“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说,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说你要马,给黄马、黑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由此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
公孙龙与孔穿的辩论
孔子的第六代子孙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的平原君府,专程拜访公孙龙,请他放弃“白马非马”的理论。可是公孙龙却说:“‘白马非马论’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你的先祖孔子提出来的。当时楚王拿着举世闻名的‘繁弱’弓和著名的‘忘归’箭,到云梦泽去打猎,可是不小心把弓箭给丢了。众人劝他去找,可是他说:‘不用了,楚国人丢了弓箭,楚国人拾去了,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了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既然你的先祖孔子可以把‘楚人’和‘人’分开。那我把‘白’和‘马’分开,又有什么错呢?再者说,我是因‘白马非马’说而成名的,如果放弃了它,拿什么去教导别人呢?”。
这个典故也用来形容违背一般规律和基本常识的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