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创作的自由体诗,通过描绘北方荒凉的自然景观与民族精神,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的苦难与抗争。以下是原文及赏析:
一、原文节选
开篇四行 “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带来了恐怖,疯狂地扫荡过大地。 荒漠的原野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
颓垣与荒冢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中段描写
孤单的行人,上身俯前用手遮住了脸颊,在风沙里艰苦地呼吸,一步一步地挣扎着前进。 几只驴子——那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载负了土地的痛苦的重压,它们厌倦的脚步徐缓地踏过。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北方的土地和人民在渴求着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看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
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
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
二、艺术特色与赏析
语言风格
艾青以朴素无华的语言直抒情感,开篇四行以“北方是悲哀的”奠定全诗基调,情感直击人心。例如“沙漠风”“沙雾”“枯竭的小河”等意象,通过视觉冲击强化了北方的荒凉感。
意象与象征
- 自然意象: 通过“礁石”“黄河”“枯木”等意象,象征北方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 - 动物意象
结构与节奏 采用自由体诗形式,打破传统格律,节奏随情感起伏。诗中长短句交错,既有“一行一个短句”的急促感,也有“长句铺陈”的沉稳感,形成独特的音乐性。
主题与意义
- 自然与人文的冲突: 既描绘北方自然环境的恶劣,又展现人类在逆境中不屈的精神,体现“人定胜天”的信念。 - 爱国主义情怀
三、历史背景
创作于1938年2月,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初期。艾青以北方为舞台,既表达对战争破坏的痛心,又寄寓对民族觉醒的希望,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四、同类作品对比
与《我爱这土地》相比,《北方》更侧重对北方整体环境的悲怆描绘,而《我爱这土地》则通过鸟鸣、土地等意象,将个体生命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两者共同构成艾青以“土地”为核心主题的创作体系。